消息

  •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召开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

    <正>2025年8月15日,《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杂志主编陈俊强教授,亚太结直肠联合会亚洲结直肠盆底疾病联盟第二届理事会主席、杂志共同主编任东林教授,国内普通外科、结直肠肛门外科(肛肠外科)、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50多位专家,以及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出席会议。编辑部马辉主任主持会议。

    2025年04期 v.31 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暨结直肠肛门外科发展前沿学习班顺利举办

    <正>2025年8月15日—17日,《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暨结直肠肛门外科发展前沿学习班在广西南宁顺利举办。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黄锋教授主持开幕式。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主编陈俊强教授,亚太结直肠联合会亚洲结直肠盆底疾病联盟第二届理事会主席、《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共同主编任东林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顾问高春芳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2025年04期 v.31 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专题论坛——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前沿科技在结直肠外科的应用_专题述评

  • 人工智能在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全流程管理中的综合应用

    付占威;马君俊;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大量的应用成果。目前,人工智能已涵盖了胃肠外科围手术期的全流程管理,包括术前的早期诊断、个体化评估、辅助诊疗决策,术中的手术方案指导、精细化手术辅助,术后的综合治疗协助、预后评估,以及智能化手术室的建设。人工智能显著减轻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胃肠道疾病患者的精准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帮助。然而,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人工智能模型以及它所带来的相关的伦理风险,仍是该领域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025年04期 v.31 29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混合现实技术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张恩齐;孔令胜;

    混合现实技术融合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通过实时环境感知将虚拟对象无缝融入真实世界,并支持用户自然交互,实现了真实与虚拟对象的共存与互动。本文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基础,结合文献资料,对混合现实技术在腹部手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医疗智能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31 298-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徐朔;张宏;

    结直肠癌作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免疫治疗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方法,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精准化和个性化的重要工具。当前,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中的多维应用逐渐浮现,包括微卫星不稳定性预测、肿瘤微环境解析、肿瘤突变负荷分析、液体活检、免疫治疗反应预测及新型免疫治疗标志物挖掘等方面。通过系统梳理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这旨在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025年04期 v.31 303-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专题论坛——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前沿科技在结直肠外科的应用_专题论著

  • 基于Apple Vision Pro的模块化增强现实系统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葛新斌;庄颖;沈可欣;余家鹏;谢忠士;

    目的 评估基于Apple Vision Pro的模块化增强现实系统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4年4月至2025年4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54例直肠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机器人类型的不同,分为达芬奇组(n=19)和康多组(n=35)。比较两组基于Apple Vision Pro的模块化增强现实系统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用时及学员评价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吻合口漏、肠梗阻等并发症,总体恢复良好,全部顺利出院。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各步骤用时及三步总用时比康多机器人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学员对手术模块化处理认可度高,对基于Apple Vision Pro的模块化增强现实系统满意度达到100%。结论 基于Apple Vision Pro的模块化增强现实系统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优势,能够帮助外科医师精进手术技术,帮助学员缩短学习曲线,为直肠癌治疗提供更优解决方案,有望推动微创外科发展。

    2025年04期 v.31 308-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东林笔谈专栏

  • 1例采用直肠肛管吻合术治疗的儿童直肠帽状息肉病病例报告

    王宇惠;张爽;张恒;邓永昊;苏丹;

    帽状息肉病是一种罕见的结直肠良性病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男性为主。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以黏液性腹泻、便秘、直肠出血、里急后重及反复肛门肿物脱出为常见表现,多数患者有长期便秘史。帽状息肉病的诊断主要依赖内镜及病理检查,其实验室与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需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等鉴别。目前尚无帽状息肉病标准的治疗方案,但未发现恶变的报道。本文报告的1例儿童直肠帽状息肉病患者在接受了长期的保守治疗后,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经多学科会诊后,决定采用直肠肛管吻合术治疗此例难治性病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结果。现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减少误诊,同时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临床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31 314-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论著

  • 奥曲肽用于预防直肠癌患者术后延迟性肠麻痹的研究

    倪文凯;齐翀;许小丹;周燮程;殷庆章;

    目的 研究奥曲肽用于预防直肠癌患者术后延迟性肠麻痹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围手术期处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加用奥曲肽0.1 mg皮下注射(每8 h 1次),连用3 d。观察记录两组延迟性肠麻痹的发生情况和术前、术后第3天的血清学指标水平(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白介素-6水平)。结果 试验组延迟性肠麻痹的发生率为8.3%,低于对照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外周血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水平和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外周血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曲肽能够抑制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降低直肠癌术后延迟性肠麻痹的发生率。

    2025年04期 v.31 320-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结直肠息肉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刘祎梦;刘志强;田龙;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构建术后生活质量风险评价体系。方法 纳入2018年3月至2025年3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结直肠息肉的6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0例患者用于构建风险评价体系和内部验证,平均年龄为(64.3±9.4)岁,男性264例,女性176例;220例患者用于外部验证。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自动分箱分析,区分最低评分类群体。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创建风险评价体系并评价其预测效能和应用价值。结果 将最低类生活质量评分设置为兴趣类,其他类为对照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血压病、息肉直径大、全身麻醉、未行术中补液、术中体温管理不规范、术后疼痛管理不规范、术后用药管理不规范、术后心理支持不规范是导致患者归入最低生活质量评分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风险评价体系的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该体系预测患者归入最低生活质量评分类的C-index为0.822(95%CI:0.695~0.915),校准曲线一致性较为理想,临床决策曲线能够提供净收益。外部验证结果显示,该体系分别预测440例患者和220例患者归入最低生活质量评分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拟合优度较为理想(χ~2=6.774,P>0.0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和0.8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评价体系的创建使得快速筛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低生活质量的患者和准确制定干预性措施成为可能,其应用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025年04期 v.31 325-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消痔灵注射固脱法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疗效评价

    崔国策;焦霞;张铢惠;李华山;

    目的 比较消痔灵注射固脱法与非注射疗法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191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注射组(采用消痔灵注射固脱法治疗,n=134)和非注射组(采用其他非注射疗法治疗,n=57)。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以最邻近匹配法按2∶1比例进行匹配,匹配后注射组(n=86)和非注射组(n=43)。收集并比较两组匹配后近期疗效指标【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治疗后1个月内并发症(皮疹、恶心呕吐、肠坏死、发热、小腹坠胀、腹泻、便秘、尿潴留、心血管疾病、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发生情况】、远期疗效指标(直肠脱垂复发情况)和其他相关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创伤指标(麻醉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指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症状积分、禁食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联数)】。结果 注射组与非注射组的总有效率(97.7%vs. 100%)和复发率(39.5%vs. 51.2%)相当(P>0.05)。注射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较非注射组低(45.3%vs. 93%,P<0.05)。注射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禁食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非注射组的短,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较非注射组的少(P<0.05);两组不同麻醉方法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症状积分、抗生素使用联数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类治疗方法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相当,但消痔灵注射固脱法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手术创伤及加速术后恢复方面优于非注射疗法。

    2025年04期 v.31 332-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临床报道

  • 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的直肠癌保肛术后康复方案对脾虚型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戴洁;贾小强;赫兰晔;杨宇飞;贝绍生;赵卫兵;权隆芳;崔春辉;谢振年;曹巍威;原小千;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的直肠癌保肛术后康复方案对脾虚型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排便功能障碍各项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方法 初始纳入2023年5月至2024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肛肠科门诊及多学科直肠癌康复门诊的脾虚型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51例,根据患者是否采用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的直肠癌保肛术后康复方案作为暴露因素,最终纳入患者44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n=22,采用常规中医治疗)和干预组(n=22,采用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的直肠癌保肛术后康复方案),记录两组入院至治疗90天内的每日排便次数,分别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90天后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量表评分、排便相关症状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结直肠癌专用生存质量问卷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前后每日排便次数及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量表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量表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数值为基线进行调整后进行协方差分析提示,两组治疗后每日排便次数及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量表评分、排便相关症状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问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康复方案通过中药治疗、盆底功能锻炼、排便习惯养成、营养支持的多学科协作模式,能够改善脾虚型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排便功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025年04期 v.31 338-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海外采风论坛

  • [评论]腹膜反折受累作为直肠癌的预后因素:一项前瞻性研究的长期肿瘤学结果

    王枭杰;

    目的 评估腹膜反折受累在直肠癌患者长期肿瘤学结果中的重要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由结直肠专业单位开展,纳入了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连续病例。通过病理检查,依据Shepherd分级评估腹膜反折受累情况,并分析其与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和局部复发(localrecurrence,LR)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60例患者。在85例肿瘤处于腹膜反折或以上水平的患者中,28.2%存在腹膜反折受累。不同肿瘤高度位置的OS、DFS和LR无差异。腹膜反折受累的患者的5年OS率为58.3%,5年DFS率为61.7%,LR率为30.3%。存在腹膜反折受累的患者LR率更高(P=0.02), OS更短(P=0.04)。Shepherd4级腹膜反折受累是OS (HR=2.9; 95%CI:1.1~9.5, P=0.04)和LR(HR=4.2;95%CI:1.2~16.9,P=0.04)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直肠癌切除术后,腹膜反折受累是局部复发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4期 v.31 34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评论]右半结肠癌择期切除与急诊切除术后结局: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祝伟杰;李建男;

    背景 既往研究显示,右半结肠癌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包括吻合口漏)。因此,人们一致认为急诊切除联合一期吻合术是安全的。但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急诊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这表明采用其他策略,如桥接手术,可能更合适。目的 评估右半结肠癌患者急诊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吻合口漏)是否高于择期切除。设计这是一项使用2010年至2019年荷兰结直肠审计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设置荷兰全国范围内医院数据库内的数据。患者接受右半结肠癌切除的患者(5 056例急诊切除患者,与择期切除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主要结局指标右半结肠癌行择期手术与急诊手术后的吻合口漏发生率、9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匹配后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吻合口漏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然而,急诊手术组的死亡率是择期手术组的两倍(9.4%vs.4.2%,P<0.001),9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也更高(41.7%vs. 33.0%,P<0.001)。局限性少量缺失数据采用多重插补法处理。尽管应用了倾向性评分匹配,未知混杂因素导致的偏倚可能依然存在。此外,急诊手术组包含更多高风险患者,可能影响结局。结论 与择期切除相比,右半结肠癌急诊切除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采用桥接手术将急诊切除转为择期切除,有望降低风险,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2025年04期 v.31 346-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评论]康奈非尼+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用于BRAFV600E突变型结直肠癌

    谢丹;毕亮;

    背景 BRAFV600E突变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较差。BREAKWATER试验的前期结果显示康奈非尼联合西妥昔单抗(EC)±m FOLFOX6一线治疗BRAFV600E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客观缓解率优于标准治疗。目的 比较EC+m FOLFOX6组与标准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设计该研究是一项开放、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研究对象按1∶1∶1随机分配至EC组、EC+m FOLFOX6组或标准治疗组。后经方案修订,EC组的入组停止。患者共纳入637例未经系统性治疗的BRAFV600E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主要观察指标由BICR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以及关键次要终点——总生存期。结果 EC+m FOLFOX6组与标准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2.8个月vs. 7.1个月(HR=0.53,95%CI:0.407~0.677,P<0.000 1)。评估显示EC+m FOLFOX6组客观缓解率为65.7%(95%CI:59.4%~71.4%),显著优于标准治疗组的37.4%和EC组的45.6%,且缓解持续时间≥6个月与≥12个月的患者比例在EC+m FOLFOX6组中也更高。EC+m FOLFOX6组与标准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30.3个月和15.1个月(HR=0.49,95%CI:0.375~0.632,P<0.000 1)。局限性未来需进一步比较替代化疗方案与双靶向联合策略的效果,或联合免疫治疗以覆盖更多分子亚型,如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BRAF突变型患者。结论 对于BRAF V600E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EC+m FOLFOX6相比标准治疗方案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2025年04期 v.31 349-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评论]免疫治疗对林奇综合征和非林奇综合征及微卫星不稳定型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结局的比较

    黄鉴;

    背景 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MSH2、MSH6和PMS2发生改变可导致微卫星高度不稳定肿瘤。这些突变可能是遗传性的,如林奇综合征,也可能是新发生的。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相比可提高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关于胚系与体细胞错配修复突变患者的比较结局数据有限。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08年至2023年期间梅奥诊所(亚利桑那州、明尼苏达州、佛罗里达州)的患者。共审查了81份患者病历。纳入分析的患者为错配修复缺陷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结直肠癌患者(18例林奇综合征患者,63例非林奇综合征患者)。结果 在林奇综合征患者中,65%的患者使用了帕博利珠单抗,而在非林奇综合征患者中,这一比例占94%,两组的中位持续治疗时间分别为11.7个月和8.8个月。所有阶段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82个月。当分别对Ⅱ、Ⅲ和Ⅳ期患者进行分析时,未观察到林奇综合征患者与非林奇综合征患者在总生存期方面存在差异。在Ⅳ期患者中,BRAF V600E突变型患者相比野生型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缩短(19个月vs. 113个月,HR=2.69,95%CI为1.03~7.01,P=0.043),无进展生存期亦更短(12个月vs. 95个月)。结论 无论胚系或体细胞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如何,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结直肠癌患者表现出相似的治疗结局。然而,BRAF V600E突变的存在与更差的预后相关。

    2025年04期 v.31 351-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评论]标准化疗或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标准化疗作为Ⅲ期错配修复缺陷(dMMR)结肠癌患者辅助化疗方案的随机研究(Alliance A021502;ATOMIC)

    张荣欣;

    背景 Ⅲ期结肠癌的标准辅助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对于Ⅲ期错配修复缺陷结肠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辅助化疗带来的获益尚不清楚。Ⅲ期ATOMIC研究(NCT02912559)旨在确定抗PD-L1抗体阿替利珠单抗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以及奥沙利铂(m FOLFOX6)作为辅助化疗方案能否改善Ⅲ期错配修复缺陷肿瘤患者的预后。方法 我们开展了一项由NCI资助的多中心随机Ⅲ期研究,研究对象为通过NCTN (国家临床试验网络)站点与德国研究中心入组的、年龄>12岁的、接受根治性手术的Ⅲ期错配修复缺陷结肠腺癌患者(任何T分期,N1~2,M0)。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确定为错配修复缺陷肿瘤,并过中心实验室集中验证。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m FOLFOX6联合阿替利珠单抗组(840 mg静脉注射2周,12个周期6个月,随后接受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13个周期,共12个月)或m FOLFOX6组(单独接受m FOLFOX6治疗12个周期)。随机化分层因素包括N分期(N1/N1c vs. N2)、T分期(T1~T3 vs. T4)和肿瘤部位(近端vs.远端)。主要终点是无病生存期;次要终点是总生存期和不良事件。在意向治疗人群中进行了主要疗效分析;按组比较无病生存期(Log-rank检验)。使用Cox模型计算风险比(hazard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采用Kaplan-Meier方法确定3年无病生存期。本研究计划入组700例患者,在观察到165例无病生存事件时进行两次中期分析(50%和75%事件数)。基于指数生存分布假设和单侧α=0.025的检验水准,当设定HR=0.6 (对应3年无病生存率75%vs. 84.2%)时,研究具有90%的统计把握度。结果 从2017年9月至2023年1月,712例患者(1例儿科患者)随机分配至接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m FOLFOX6治疗组(阿替利珠单组355例)或m FOLFOX6治疗组(35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4岁,55.1%为女性。所有患者中,83.8%为近端肿瘤,46.1%为临床低危(T1~3N1期),53.9%为临床高危(T4期和/或N2期)。第二次中期分析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为37.2个月(四分位间距为24.2个月至55.5个月),共观察到124例无病生存事件。阿替利珠单抗联合m FOLFOX6组3年无病生存率为86.4%(95%CI:81.8%~89.9%),显著高于对照组(m FOLFOX6组)的76.6%(95%CI:71.3%~81%)(HR=0.50;95%CI:0.35~0.72)。分层Log-rank检验P值<0.000 1,跨越预设的0.009疗效边界。阿替利珠单抗的疗效在各亚组中表现一致,包括70岁以上患者及不同风险分层人群。安全性方面,阿替利珠单抗组有71.7%的患者出现≥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对照组为62.1%。结论 在m FOLFOX6方案中添加阿替利珠单抗显著改善了无病生存期,应被视为Ⅲ期错配修复缺陷结肠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标准方案。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912559)。

    2025年04期 v.31 353-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病例报告

  • 2例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反复解液状便病例报告

    沈帅;高慧;

    肠造口还纳术后患者出现腹泻的原因可能与手术治疗相关,而且腹泻的严重程度不一,临床中多根据患者的腹泻表现进行相应的干预。但是,对于外科手术患者,特别是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腹泻需要注意有无艰难拟梭菌感染的可能性。本文报告2例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反复解液状便的患者的诊治经过,其均经以经验性抗艰难拟梭菌感染为主要治疗的临床干预后获得较好的总体转归,住院期间粪便艰难拟梭菌毒素基因检测结果呈阳性。

    2025年04期 v.31 356-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护理园地

  •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的生活习惯与炎症性肠病的因果关系研究及其护理管理启示

    潘淑芬;刘翠;郭成莉;左漫漫;蔡蓓丽;孙方丽;高显华;

    目的 从生活习惯与炎症性肠病因果关系的角度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护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为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其中正向孟德尔随机化以生活习惯为暴露因素并以炎症性肠病为结局,反向孟德尔随机化则相反。炎症性肠病疾病数据来自芬兰R12数据库,查询时间为2025年3月3日,包括10 960例病例和489 388例对照;生活习惯数据来自IEU Open GWAS数据库,查询时间为2025年3月3日,包括饮食摄入(227种)、睡眠状态(4种)、吸烟相关(6种),以及体力活动和久坐状态(8种)。关于因果推断的分析方法包括逆方差加权法、加权中位数法、加权模式法、MR-Egger法和简单模式法,其中以逆方差加权法(随机效应模型)为主要方法,以P值小于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比值比及95%置信区间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此外借助MR-Egger回归检验、MR-PRESSO检验、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8种生活习惯(均为饮食摄入习惯)与炎症性肠病存在因果关系,它们分别是摄入高脂鱼类、咸味饼干、燕麦脆、牛肉、双层酥皮糕点、蔬菜粒、苏格兰蛋、炖煮水果,相应的比值比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0.598(0.402~0.890)、0.358(0.174~0.737)、0.244(0.114~0.523)、1.406(1.012~1.954)、1.984 (1.128~3.490)、1.221 (1.025~1.455)、2.458 (1.125~5.368)、2.289 (1.124~4.662),P值均小于0.05。结论 从生活习惯与炎症性肠病因果关系的角度认为,做好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如,饮食管理)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比如向患者宣讲减少进食煎炸、高油、高糖食物和不宜过量进食红肉等健康教育内容。

    2025年04期 v.31 360-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综述

  • RSL3诱导铁死亡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卫奕凡;叶超;张少华;蒋英杰;

    结直肠癌的致死率在全球癌症中位居第二位,且患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除手术治疗外,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以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近年来,铁死亡作为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驱动的调控性细胞死亡方式,其在结直肠癌发展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被逐渐揭示,成为了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RSL3作为一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抑制剂,可以有效触发铁死亡机制,展现出了良好的肿瘤抑制效果。本文系统梳理了RSL3诱导的铁死亡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其诱导铁死亡的分子机制、与其他治疗方式的协同作用,以及其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探讨铁死亡治疗的挑战与未来研究方向。

    2025年04期 v.31 365-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铁死亡在肠道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陈冠池;崔龙;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炎症性肠病中,铁死亡与炎症反应、免疫失衡、铁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在肠道肿瘤中,铁死亡对肿瘤发展具有抑制和促进的双重作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肠道感染也涉及铁死亡过程。因此,铁死亡抑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有良好前景,铁死亡诱导剂治疗肠道肿瘤的效果也得到认可,但靶向治疗仍存在干扰正常细胞功能、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铁死亡在肠道疾病中的异质性病理机制及靶向治疗前景进行综述。

    2025年04期 v.31 37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简介

    <正>大医大德至臻至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34年,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是广西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疗保健及疾病预防的中心。医院现有临床科室46个,病区72个,医技科室19个,床位2 750张。年门急诊服务患者267万人次,年手术5.2万台次,年出院患者12万人次。与广西各级医院建立“联盟、技术合作”,包括医联体医院9家、对口支援医院3家、技术协作医院8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家。

    2025年04期 v.31 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