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留闯;王刚;江志伟;
加速康复外科是指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措施,以减少手术患者生理以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恢复。结直肠癌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其手术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和长期生存问题备受关注。加速康复外科可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并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本文阐述了加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术后短期恢复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临床挑战,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2025年03期 v.31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星宇;江志伟;龚冠闻;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已在结直肠癌外科获得广泛应用,但单一生理指标难以全面反映患者个体差异与潜在并发症风险。多参数监测可穿戴式设备可同时记录心率变异性、血氧饱和度、活动量、睡眠质量及连续血糖等多维度信息,通过生理和行为数据的深度整合,为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个体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本综述首先阐述可穿戴式设备在结直肠癌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现状,探讨生理和行为双向耦合作用下的“早期预警”机制;继而梳理多参数监测在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干预和术后康复随访中的关键价值及瓶颈问题,包括技术标准化、数据安全与临床路径融合等挑战。最后提出未来研究与临床推广方向,呼吁在多学科团队协作及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系统、智能化和可持续的数字化监测与管理模式,为结直肠癌患者的加速康复及长期生存质量提升带来更大益处。
2025年03期 v.31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辛俊俊;江志伟;龚冠闻;
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多样,现有研究结果提示将中药治疗和穴位疗法用于结直肠手术患者围术期管理可以为患者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管理提供助力,其中包含与加速康复外科相结合的应用实践。本文结合文献资料,从术前肠道准备、术后胃肠功能、术后营养状态、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就中药治疗和穴位疗法在结直肠手术患者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025年03期 v.31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伦;江志伟;龚冠闻;
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并发症诸多,且多需行急诊手术治疗,术后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吻合口水肿等均会增加术后应激反应,影响术后恢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围手术期的各种措施可减轻患者应激,减少并发症。肠功能的预康复措施可将急诊手术变为限期手术,能够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营养状况、免疫水平,并能提高手术质量,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2025年03期 v.31 19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家悦;沈兴宇;陈吉祥;范昕;孙康;
目的 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与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在右半结肠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完全腹腔镜组(采用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n=35)和腹腔镜辅助组(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n=30),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切口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感染、吻合口漏、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患者满意度、术后随访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 完全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镜辅助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腹腔镜辅助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腹腔镜组术后第1、第3天的切口疼痛评分低于腹腔镜辅助组,且两组术后第3天的切口疼痛评分低于术后第1天(P<0.05)。完全腹腔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腹腔镜辅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腹腔镜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腹腔镜辅助组(P<0.05)。术后随访3年,有2例患者失访。随访期间,完全腹腔镜组3例发生肝转移,3例发生肺转移,1例发生盆腔复发;腹腔镜辅助组4例发生肝转移,2例发生肺转移,两组术后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腹腔镜组与腹腔镜辅助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70.6%(24/34)、75.9%(22/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0,P=0.157)。结论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总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
2025年03期 v.31 20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昊地;孙文豪;邵明月;王刚;邓正明;江志伟;
目的 利用人工智能心率变异性监测设备结合生理能力与手术应激评分系统探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4年5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下腹部手术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生理能力与手术应激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低评分组和高评分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第3天的心率变异性参数(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个数所占百分比、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RR间期的平均值标准差、三角指数、标准化低频功率、标准化高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较两组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炎症指标,分析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前两组间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间三角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其余各项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术后第3天,两组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RR间期的平均值标准差、三角指数、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个数所占百分比、标准化低频功率及标准化高频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生理能力与手术应激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HFnu是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生理能力与手术应激评分影响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生理能力与手术应激评分<-0.3的患者围手术期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快,首次通气时间短,炎症反应轻。
2025年03期 v.31 207-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邱铭;蓝崇源;夏志远;林明霖;
目的 探究左右决定因子1 (LEFTY1)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作用。方法 整合分析结直肠癌和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单细胞RNA测序和bulk RNA测序数据,通过多组学层面探究LEFTY1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的调控机制,并结合临床样本及体外细胞实验研究LEFTY1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作用。结果 GSE159216数据集的结直肠癌肝转移队列中的LEFTY1高表达组与多种促癌通路呈显著正相关;结直肠癌队列中的LEFTY1高表达组富集于抑癌通路且与较好的预后相关。GSE178318数据集中上皮细胞的LEFTY1+类群具有更高的肿瘤细胞干性和恶性特征。免疫组化实验及生存分析显示LEFTY1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结直肠癌原发灶,并与不良预后相关。体外实验表明,敲低LEFTY1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增殖和迁移,而LEFTY1过表达后则抑制其恶性表型。结论 LEFTY1在结直肠癌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作用,可能是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进展的重要调控因子。
2025年03期 v.31 217-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汤小青;朱勇;李健;征贞;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性能进行验证。方法 随机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收治的20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同时,根据建模组术后是否发生低蛋白血症将患者分为非低蛋白血症组和低蛋白血症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的影响因素,构建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的列线图模型,并采用ROC曲线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列线图模型的拟合程度,以及采用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验证模型的临床效用。结果 2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38例(19%)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建模组和验证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低蛋白血症组和低蛋白血症组患者的吸烟史、肿瘤直径、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术前皮褶厚度、术前前白蛋白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总蛋白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肿瘤直径、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总蛋白水平及术中出血量是结直肠癌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ROC曲线的AUC为0.958 (95%CI:0.920~0.996),列线图模型预测验证组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ROC曲线的AUC为0.903 (95%CI:0.806~0.999),Hosmer-Lemeshow检验的χ~2值为1.664 (P=0.990)。决策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利用该模型对患者进行干预可获得正向收益。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低蛋白血症的发生与吸烟史、肿瘤直径、术中出血量及术前血清蛋白水平存在关联,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术后低蛋白血症的发生风险,为结直肠癌术后低蛋白血症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3期 v.31 229-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王烨;王刚;李昊洋;葛苗苗;南海鸥;张天乐;夏露露;王海锋;江志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短期应用甲泼尼龙联合多模式镇痛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8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甲泼尼龙联合氟比洛芬酯+氨酚曲马多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和对照组(采用氟比洛芬酯+氨酚曲马多的多模式镇痛方案),每组各39例。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耐受半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停止静脉补液时间、术后保留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心率变异性指标(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相邻RR之差大于50 ms的个数所占百分比、低频功率、高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炎性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耐受半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5);两组术后停止静脉补液时间、术后保留引流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6.799,P=0.009),随着时间推移,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评分呈下降趋势(Wald χ~2=77.242,P<0.001)。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切口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第2、第3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低于术后第1天,且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相邻RR之差大于50 ms的个数所占百分比、低频功率、高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相邻RR之差大于50 ms的个数所占百分比、低频功率高于术后第1天;观察组高频功率高于术后第1天,相邻RR之差大于50 ms的个数所占百分比、高频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吻合口漏、腹腔感染、术后出血、术后肠麻痹、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46.2%vs.对照组41.0%;χ~2=1.450,P=0.821)。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短期应用甲泼尼龙联合多模式镇痛是安全有效的,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促进肠功能恢复。
2025年03期 v.31 237-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南海鸥;王烨;王刚;蔡雨玲;徐鹏演;葛苗苗;李嘉宇;孙建华;江志伟;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择期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管理,根据术后是否接受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将患者分为电针组(n=55)和对照组(n=55)。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内、术后72 h内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和术后72 h内的血糖变异系数,以及两组组间和组内术前24 h内、术后48~72 h的心率变异性。其中,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指标包括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NN间期)的标准差(该参数以SDNN描述)、每5 min的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该参数以SDANN描述)、全部NN间期中相邻的NN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心搏个数占比(该参数以PNN_(50)描述),以及低频功率和高频功率。结果 电针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术后24 h内、术后72 h内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术后72 h内的血糖变异系数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24 h内的SDNN、SDANN、PNN_(50)、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术后48~72 h的PNN_(50)、高频功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DNN、SDANN、低频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48~72 h的PNN_(50)小于术前24 h内的PNN_(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率变异性其他分析指标及电针组心率变异性各分析指标在手术前后取值时段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管理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采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有助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2025年03期 v.31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骆增有;马志明;
目的 系统比较直肠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机器人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短期及长期临床结局,以明确两种术式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同一大型医疗中心接受直肠切除术的575例患者,其中183例行机器人手术,392例行腹腔镜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新辅助放化疗。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平衡基线差异,本研究主要目标为评估括约肌保留率及中转开腹率,次要目标为评估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如乳糜性腹水、脓毒血症)、长期肿瘤学结局及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机器人手术组患者更年轻,ypT分期、cT分期及cN分期更高,肿瘤位置更低,且壁外血管侵犯及环周切缘阳性率显著高于腹腔镜手术组(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机器人手术组183例,腹腔镜手术组187例),机器人手术组括约肌保留率显著高于腹腔镜手术组(92.9% vs. 86.1%,P=0.033),而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手术组术后乳糜性腹水发生率高于腹腔镜手术组(4.9% vs. 1.1%,P=0.029),脓毒血症发生率呈潜在降低趋势(0% vs. 1.6%,P=0.085)。两组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及早期肠梗阻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时间均为34个月。对76例接受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患者分析显示,机器人手术组cT/cN分期更高,提示其可能更适用于复杂解剖病例。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在短期和长期临床结局、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未观察到显著差异,主要结局(括约肌保留率和中转开腹率)比较也无显著差异。
2025年03期 v.31 250-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致奋;
背景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等复杂手术需要在骨盆深处进行精确操作,机器人技术的优势有助于操作此类手术,不过目前此类手术的相关报道有限。我们旨在评估日本31家机构行机器人辅助超低直肠前切除术和机器人辅助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短期结果。方法 这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是日本内窥镜外科学会进行的调查,纳入了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手术数量最多的31家机构的数据。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机器人辅助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或机器人辅助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250例患者,排除了40例后,最终将1 210例患者(886例机器人辅助超低直肠前切除术和324例机器人辅助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纳入分析。中位手术时间为364 (277,479) min,中位失血量为17 (0,50) mL,机器人辅助超低位前切除术中仅1例患者转为开腹手术。术后30天内发生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的术后并发症共109例(9.0%),其中吻合口漏最常见(3.4%),其次为麻痹性肠梗阻(1.3%)。术后30天内死亡事件罕见,仅1例死亡。结论 ROSEMARY研究证明了机器人辅助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和机器人辅助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025年03期 v.31 253-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潘新平;刘小军;
目的 目前对于直肠癌新辅助(化疗)放疗后临床近完全缓解尚缺乏统一定义。明确的定义对于临床实践的统一性及器官保留治疗试验的患者筛选至关重要。本综述旨在系统梳理文献中用于定义临床近完全缓解的术语、标准及特征。方法 基于PRISMA声明进行系统综述。在PubMed与Embase数据库检索于2021年5月前发表的包含定义直肠癌(化疗)放疗后临床近完全缓解的术语、标准及特征的相关文献。排除未明确区分完全缓解与临床近完全缓解临界值、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仅纳入完全缓解患者的研究。结果 初筛得到1 876篇文献,最终纳入23篇。其中11篇采用“观察等待”策略,17篇联合补充局部治疗,18篇通过直肠指诊和/或内镜联合MRI评估疗效。多数研究使用“临床近完全缓解”术语,其标准特征包括直肠指诊触及轻微不规则或光滑硬结,内镜检查示小型平坦溃疡。在MRI评估方面,5篇采用影像特征(T2加权像明显降期伴/不伴异质性纤维化,或DWI小灶高信号),5篇采用TNM标准(ycT2),4篇采用磁共振肿瘤消退分级(mrTRG1~2/mrTRG2)。结论 目前临床近完全缓解的术语、标准及特征存在显著异质性,部分源于患者接受的治疗策略差异(如观察等待与补充局部治疗),亟需建立可重复的临床近完全缓解定义标准。
2025年03期 v.31 25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璐璐;柳欣欣;戴洪山;刘江;江志伟;
近年来,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与加速康复外科已成为微创外科领域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在治疗结直肠癌方面有重大进展。笔者团队将微创外科技术与加速康复外科联合运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笔者团队收治的1例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联合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的患者的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2025年03期 v.31 258-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屈俊旺;刘世举;李军坛;王红艳;徐万海;罗干;李涛;范瑶媛;
骶前囊肿是一种发生于骶骨与直肠间的先天性囊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骶尾部坠胀、排便不畅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确诊,临床多有报道。但关于直肠癌根治术后继发骶前囊肿的临床报道比较少见。笔者团队收治了1例15年前行Miles术的男性患者,主诉为“骶尾部坠胀不适3月”,经影像学检查后诊断为骶前囊肿。术后病理显示腺癌,来源于消化系统。患者经手术顺利切除病变组织,术后恢复良好,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后出院。本文报道该例骶前囊肿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回顾近年来骶前囊肿与直肠癌的相关诊疗文献。
2025年03期 v.31 263-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曜安;叶晓瑞;杨阳;金黑鹰;
肛周Paget’s病又称为肛周湿疹样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疾病,临床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肛周Paget’s病。该病侵袭性强,临床上较难与其他皮肤疾病相鉴别,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笔者团队收治了5例肛周Paget’s病患者,并对其进行了手术治疗。本文报告这5例病例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治过程,总结此类病例的临床诊疗策略。
2025年03期 v.31 268-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傅海霞;李英;高正清;王雪滢;许睿;李敏;王刚;江志伟;
目的 探究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路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6例行手术治疗并施行造口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加速康复外科路径干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13例,对照组5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控制混杂因素保证组间数据均衡性,匹配后观察组87例,对照组48例。主要结局指标为患者术后1个月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炎、造口黏膜分离和造口缺血坏死。次要结局指标包括造口患者适应量表、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和患者对医疗决策参与的满意度调查量表。结果 观察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2%(28/87),低于对照组的70.8%(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炎、造口黏膜分离和造口缺血坏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造口患者适应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对医疗决策参与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可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造口适应能力和患者对医疗决策参与的满意度,具有潜在优势。
2025年03期 v.31 275-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娜;皮红英;胡芳绮;王俪霏;
目的 调查直肠癌预防性造口患者对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区20家三级甲等医院因直肠癌保肛行预防性造口术后再次行还纳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知识、信念和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206例直肠癌预防性造口患者预防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知识、信念和行为总分为(109.4±20.3)分,其中知识维度得分(38.5±8.5)分,得分率为64.1%;信念维度得分(40.0±4.3)分,得分率为80%;行为维度得分(30.9±10.6)分,得分率为6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状况、合并基础疾病、造口主要照顾者、造口并发症、携带造口时间的直肠癌预防性造口患者预防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知识、信念和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人口学特征的直肠癌预防性造口患者预防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知识、信念和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居住地、造口主要照顾者是直肠癌预防性造口患者预防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知识、信念和行为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知识与信念、行为均呈正相关(P<0.001),信念与行为呈正相关(P<0.001)。信念在知识与行为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占比24.3%。结论 直肠癌预防性造口患者对预防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知识水平和行为水平较低,但态度较为积极,信念在知识与行为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优化健康宣教内容与路径,强化积极信念,通过知识水平激发其内在动机,提升患者健康行为水平。
2025年03期 v.31 283-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