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肛瘘外科治疗新进展_专题述评

  • 复杂性肛瘘的诊疗进展及思考

    肖国中;雷鸣远;任东林;林宏城;

    肛瘘治疗的关键在于彻底清除感染源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复杂性肛瘘因其解剖结构的复杂及常合并全身性疾病,采用传统根治性手术易导致肛门失禁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发风险与功能保护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与技术创新,保留括约肌术式快速发展,新的保留括约肌术式能显著降低术后肛门失禁风险,也推动了治疗目标从解剖治愈向功能保护为主的综合治疗体系转变。然而,现有术式尚存在操作复杂、技术可复制性差及远期复发率较高等局限性。本文回顾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对复杂性肛瘘的诊疗进展作一述评,以期为个体化术式选择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31 37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专题论坛——肛瘘外科治疗新进展_专题论著

  • “存体寡损”思想指导下的高位肛瘘术后肛门功能研究

    李寅;林晨涵;石荣;陈祖清;

    目的 探索高位肛瘘术后肛门形态、肛门功能及肛门直肠压力的相关性,论证“存体寡损”学术思想在高位肛瘘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高位肛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58例完成随访)。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记录肛门直肠压力(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括约肌功能长度、初始感觉阈值及最大耐受量)、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和肛门形态,并进行相关性及分层回归分析。结果 所纳入患者均未复发及再次手术治疗。肛门形态良好者共53例(91.38%);肛门形态不良(缺损或畸形)者共5例(8.62%),均为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且未发现肛管缺损、闭合不全伴黏膜外翻者。中位Wexner肛门失禁评分0(0,2)分。肛门直肠压力指标均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低值。相关性分析中,肛门形态与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51),Wexner肛门失禁评分(r=-0.738)及肛门形态(r=-0.698)均与括约肌功能长度相关性最高,呈显著负相关(P<0.01)。分层回归分析中,肛门直肠压力指标、肛门形态分别能解释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变异的40%(ΔF=13.101,P<0.01)及9.1%(ΔF=7.048,P<0.01)。结论 基于“存体寡损”思想的高位肛瘘手术在保证治愈率的同时能有效保护肛门功能。术后肛门功能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括约肌功能不能完全等同于肛门功能,良好肛门形态对术后肛门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存体寡损”思想认为高位肛瘘手术中可通过形态保护来实现功能代偿,其思想正确性和临床有效性得到初步验证。

    2025年05期 v.31 384-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带蒂组织瓣翻转肌间填塞闭合术在括约肌上型肛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基于12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赵申;陈文平;张磊;杨晓媛;马巧玲;

    目的 探讨带蒂组织瓣翻转肌间填塞闭合术治疗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大兴医院肛肠盆底外科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收治的12例接受带蒂组织瓣翻转肌间填塞闭合术治疗的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和术后恢复情况,并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结果 12例患者中,8例患者既往接受肛瘘手术次数超过1次,4例患者既往未接受过肛瘘手术。12例患者的术前中位Wexner大便失禁评分为1(0,3)分。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住院时间为(21.2±3.7) d。1例患者于术后30 d内出现腹泻伴发热,保守治疗后好转。截至2025年6月,12例患者均未失访,2例患者术后随访满6个月,肛瘘已治愈;5例患者术后随访满3个月,切口已基本愈合,但未完成影像学评估;5例患者切口仍在恢复中。12例患者的术后中位Wexner大便失禁评分为1(0,2)分,对手术治疗的效果均满意。结论 带蒂组织瓣翻转肌间填塞闭合术应用于括约肌上型肛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为括约肌上型肛瘘的手术选择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2025年05期 v.31 391-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括约肌外型肛瘘亚型及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基于47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杨晓媛;陈文平;张磊;朱建东;赵申;

    目的 探究括约肌外型肛瘘亚型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4年9月因括约肌外型肛瘘接受手术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亚型分类、临床疗效及肛门功能情况。结果 47例患者中,腺源性括约肌外型肛瘘36例(经括约肌型肛瘘继发型2例、括约肌上型肛瘘继发型34例),非腺源性括约肌外型肛瘘11例(外伤型3例、骶前良性肿瘤型3例、直肠吻合口瘘型3例、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型2例)。术后3个月,34例(72.3%)治愈,13例治疗失败(其中8例再次手术后痊愈,5例在2025年4月1日前未行再次手术)。43例患者术前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为0(0,0)分,术后3个月相应为0(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1,P=0.005)。结论 本中心提出的括约肌外型肛瘘亚型分类体系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且患者的总体临床疗效良好。

    2025年05期 v.31 398-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30例克罗恩病肛瘘患者的疗效分析

    赵浩然;王敏;竺平;项钰;杨柏霖;乔立超;

    目的 分析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克罗恩病肛瘘患者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5月至2022年4月于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接受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的30例克罗恩病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进行分析,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诊疗情况、疾病相关量表评价结果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为26.0(22.0,30.3)岁,中位克罗恩病病程为6.5(1.0,23.5)个月,中位肛瘘病程为5.0(1.0,11.3)个月,经括约肌型肛瘘28例、括约肌上型肛瘘2例,10例存在马蹄形瘘管,23例既往有肛周(脓肿/瘘管)手术史,26例使用生物制剂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60(50,75) min,中位住院时间为14.0(9.0,15.3) 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2.0(7.8,33.3)个月,22例达到临床愈合(临床愈合率为73.3%),另有1例局部失败(括约肌间切口经换药后愈合),1例部分失败(转为括约肌间型肛瘘,经直接切开后愈合),6例完全失败(含3例瘘管再次形成);完成术后磁共振复查的18例患者中,8例达到影像学愈合;术后的肛周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及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低于术前(P<0.05)。结论 对于具备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适应证的克罗恩病肛瘘患者,采用该术式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以降低克罗恩病肛瘘活动性且临床愈合率较高。

    2025年05期 v.31 404-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论著

  • PD-1、PD-L1和IDO1在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及其与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关系

    王雅楠;徐明;王得晨;屈莲平;李香业;高峰;

    目的 探讨PD-1、PD-L1和IDO1在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及其与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关系。方法 通过TCGA数据库检索结直肠癌患者数据信息作为研究数据集,采用MANTIS评分法,将研究数据集分为微卫星不稳定组(MANTIS评分>0.4)和微卫星稳定组(MANTIS评分≤0.4)。收集2017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和临床病理资料,共纳入20例病理诊断为微卫星不稳定的结直肠癌患者,并通过病例—对照匹配方法一对一匹配20例微卫星稳定的结直肠癌患者。分析生物信息样本中PD-1、PD-L1和IDO1的基因表达差异及相关性。利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PD-1、PD-L1和IDO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PD-1、PD-L1和IDO1在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的关系。结果 在生物信息样本中,微卫星不稳定组中PD-1、PD-L1及IDO1的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微卫星稳定组,且两组PD-1、PD-L1及IDO1的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在肿瘤细胞中,两组PD-1、PD-L1及IDO1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两组PD-1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卫星不稳定组中PD-L1及IDO1的表达水平高于微卫星稳定组(P<0.05)。IDO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MLH1及MSH2缺失有关(P<0.05),但其在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的表达与MLH1、MSH2、MSH6和PMS2缺失无关(P>0.05);PD-1及PD-L1在肿瘤细胞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的表达与MLH1、MSH2、MSH6和PMS2缺失无关(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PD-1、PD-L1和IDO1的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D-L1和IDO1在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的高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密切相关,IDO1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与MLH1及MSH2缺失有关。

    2025年05期 v.31 410-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庄俊锋;庄丹;林锡汉;

    目的 比较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taTME组(n=43)和Dixon组(n=76)。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及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量表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Dixon组相比,taTME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截至2023年12月,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治疗前相比,两组术后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taTME组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低于Dix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TME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量表评分均低于Dix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相比,术中出血量更少,短期疗效良好,在保护肛门功能方面具有优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2025年05期 v.31 418-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盆底腹膜重建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短期临床疗效

    胡优;陈昕;周晓俊;

    目的 探讨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盆底腹膜重建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4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4例行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重建盆底腹膜分为观察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重建盆底腹膜,n=43)和对照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不重建盆底腹膜,n=5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造口、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漏)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造口、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第3天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第3天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水平高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周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盆底腹膜重建是安全可行的,盆底腹膜重建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患者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且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025年05期 v.31 423-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补中益气汤通过SIRT1抑制内皮细胞焦亡改善痔病症状的作用机制初探

    肖凯华;吴雨凝;谢蕊君;李丹清;孙锋;

    目的 初步探讨补中益气汤通过SIRT1抑制内皮细胞焦亡改善痔病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D大鼠外敷冰醋酸构建痔病模型,将3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6只,连续处理3天,取肛周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购买原代永生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用不同浓度的补中益气汤培养基培养炎症模型,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乳酸脱氢酶浓度确定建模效果。之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RT-qPCR检测SIRT1等基因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1β和IL-18浓度,采用转染技术敲低原代永生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SIRT1的表达,设置对照组、模型组、10%含药血清组和10%含药血清+siRNA组,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和蛋白质印迹法、RT-qPCR检测SIRT1等基因的表达。结果 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补中益气汤能改善痔病组织的病变程度,SIRT1在模型组的表达低于对照组,补中益气汤使痔病模型大鼠的SIRT1表达提高;NLRP3在模型组的表达高于对照组,补中益气汤使能降低痔病模型大鼠的NLRP3表达。炎症建模的原代永生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活性减弱而乳酸脱氢酶浓度升高,在补中益气汤处理后原代永生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活性增加而乳酸脱氢酶浓度降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结果显示,模型组的IL-1β和IL-18浓度显著高于10%含药血清组。蛋白质印迹法和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IRT1的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 1、Caspase 1、NLRP3、ASC和IL-1β的表达均上调;与模型组相比,10%含药血清组中SIRT1的表达上调,Cleaved caspase 1、Caspase 1、NLRP3、ASC和IL-1β的表达均下调。敲低原代永生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SIRT1后,10%含药血清+siRNA组中的细胞活性和SIRT1的表达相较于对照组降低,而Cleaved caspase 1、Caspase 1、NLRP3、ASC和IL-1β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上调且与模型组水平接近。结论 补中益气汤能改善痔病组织内皮细胞的炎症水平,并影响SIRT1和NLRP3在痔病组织中的表达,提高原代永生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增殖活性,影响SIRT1等基因在原代永生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补中益气汤可能通过调节SIRT1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焦亡以改善痔病的症状。

    2025年05期 v.31 429-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手术技术论坛

  • “主桅杆”式牵拉法在机器人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

    付海啸;符炜;张轩;王凯;李腾腾;刘炜;陈帅伟;刘浩;

    良好的术野显露是机器人结直肠手术的基础与前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虽具备高清3D视野与器械灵活性,但术者需同时操控镜头与三条机械臂,助手仅能通过单孔辅助,传统三角牵拉原则难以持续维持,因此亟需一种稳定、可控且可复制的牵拉策略。笔者团队基于400余例机器人结直肠手术经验,提出“主桅杆”式牵拉法:将手术细分为若干固定场景,以一条相对固定的机械臂(或辅助牵拉)作为“主桅杆”提供持续、稳定的张力,撑起局部术野的最高点。该牵拉策略充分利用机器人手术系统术者自主调控、机械臂稳定精准的优势,显著减少了因显露不稳定导致的出血与组织损伤,提高了淋巴结清扫的立体性与根治度,并降低了临床医师对助手经验的依赖。“主桅杆”式牵拉法在结直肠手术中均可通过针对性的布孔设计、体位与牵拉策略,稳定暴露关键解剖层面,保障“看得清→分得准→切得净”的手术需求,为机器人结直肠手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且可推广的术野显露方案。

    2025年05期 v.31 437-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海外采风论坛

  • [评论]括约肌间复合体作为超低位直肠癌潜在转移部位的解剖学意义及其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完全切除对预后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贾俊杰;孙凌宇;

    背景 超低位直肠癌保持环周切缘完整性的精确解剖层面及其病理学意义尚未明确。本文探究括约肌间复合体的空间结构及其在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由应用外科解剖学实验室提供福尔马林固定半骨盆标本(n=37),通过大体解剖和多重免疫荧光技术分析括约肌间复合体的解剖学特征。前瞻性纳入2019—2024年接受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221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主要终点包括无病生存期、局部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次要终点是肛门直肠功能。结果 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提出了括约肌间复合体的概念。在括约肌间复合体中发生肿瘤转移的比例为61/197(30.96%),表明括约肌间复合体是超低位直肠癌的潜在转移部位。相比不完全切除括约肌间复合体与非括约肌间复合体切除,完全切除括约肌间复合体与更优的无病生存期【HR,0.382(95%CI:0.187~0.781);P=0.008】和局部无复发生存期【HR,0.251(95%CI:0.085~0.741);P=0.012】显著相关,且三组间Wexner评分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括约肌间复合体的系统性解剖分析明确了超低位直肠癌手术关键结构。括约肌间复合体常为肿瘤转移部位,完全切除括约肌间复合体可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带来良好预后。

    2025年05期 v.31 447-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评论]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长期有效性和短期结果比较

    池诏丞;

    目的 超低位直肠癌在临床治疗中面临诸多挑战,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必须在肿瘤根治与肛门功能保留之间找到平衡。本研究通过严谨的方法学对比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治疗结局,旨在解决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长期存在的争议。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中国三家医疗机构接受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为总生存率,次要终点指标为无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术后30 d内短期并发症(吻合口漏、手术切口感染、出血和肠梗阻)发生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0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组435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368例,经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各包含289例患者。在中位随访时间为47.2个月的观察期内,长期疗效结果显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组5年总生存率绝对值较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提高6.7%(80.8%vs. 74.1%,P=0.032),Cox回归分析证实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是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HR=0.554,95%CI:0.371~0.828,P=0.004),且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组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9.5%vs. 12.9%,P=0.019)。短期结局方面,尽管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组吻合口漏发生率高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11.4%vs. 1.0%),但其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29.4%vs. 42.2%,P=0.001),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9.8 d vs. 12.9 d,P<0.001),同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在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和环周切缘阳性率均高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组(P<0.05)。结论 采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长期预后效果优异,局部复发风险更低,同时未增加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上述结果表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可作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一种可行替代术式,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治疗,为平衡肿瘤根治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更优选择。

    2025年05期 v.31 449-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评论]采用双吻合技术的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肠腔冲洗: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黄胜辉;阮浩杨;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细胞学评估确定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患者肠腔冲洗的必要性,以防止脱落癌细胞种植。方法我们研究了140例接受双吻合技术的乙状结肠癌或直肠癌患者。在用1 000 mL、1 500 mL或2 000 mL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冲洗前后,采集肠腔内冲洗液样本。采用巴氏分类系统进行细胞学评估,其中Ⅳ级和Ⅴ级表示细胞学检查结果阳性。结果 初始时,46.4%的患者(140例中的65例)的脱落癌细胞呈阳性。有脱落癌细胞患者的肿瘤远切缘明显较短(P<0.001)。远切缘长度与肿瘤距离肛缘的距离显著相关(P<0.001)。用2 000 mL冲洗液冲洗后,仅7.3%的患者发现脱落癌细胞。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使用何种冲洗液,远切缘(≤50 mm)和肿瘤大小(≥50 mm)都是肠腔冲洗后脱落癌细胞呈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术前肠道准备充分、远切缘距离较长且肿瘤较小的乙状结肠癌患者,1 000 mL的肠腔冲洗液可能已足够。相比之下,对于远切缘距离较短且肿瘤较大的直肠癌患者,则需要≥2 000 mL的肠腔冲洗液。不同类型的冲洗液对脱落癌细胞没有影响。需要进行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这些结果。

    2025年05期 v.31 452-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评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短程放疗后序贯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联合信迪利单抗对比短程放疗后序贯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SPRING-01):一项单中心、开放标签、2期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

    李佑;

    背景 短程放疗联合化疗作为全程新辅助治疗可提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的潜在协同效应可能使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获益。本研究旨在比较短程放疗后序贯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联合或不联合免疫治疗作为全程新辅助治疗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SPRING-01是一项在中国山东省立医院开展的单中心、开放标签、2期随机对照试验。入组患者年龄18~85岁,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为0~1分,经活检确诊为初治、原发局部进展期直肠腺癌,且至少满足以下一项特征:临床肿瘤分期为T_(3~4)期或更高分期、临床淋巴结分期为N_1期或更高分期、血管外侵犯、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或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联合组)或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随机序列是采用SAS软件(9.4版)生成的简单随机数字序列,无分层或分组限制,分配方案通过不透明密封信封进行隐匿。患者和临床医护人员均知晓治疗分组,但病理评估和数据分析采用盲法进行。患者在完成短程放疗(5天内每天5 Gy,共5次)后1周开始接受6周期静脉化疗[第1天静脉注射奥沙利铂130mg/m~2 (2h输注);第1~14天口服卡培他滨1 000 mg/m~2,每日2次;每3周为一个周期],联合或不联合信迪利单抗(每3周周期的第1天静脉注射200 mg/m~2)。全程新辅助治疗结束后2~3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主要终点为意向治疗人群的病理完全缓解率。本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ChiCTR2100052288)。结果 2021年10月8日至2023年9月26日期间,共有116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接受筛查,其中98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被随机分配至联合组(n=49)或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n=49)。98例患者中,男性68例(69%),女性30例(31%);所有患者均为亚洲人。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四分位间距20~32)。联合组的病理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29例(59.2%,95%CI:45.4~72.9) vs.16例(32.7%,95%CI:19.5~45.8),P=0.015]。术后并发症方面,联合组45例患者中有11例(24%,95%CI:12~37)发生并发症,而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44例患者中有5例(11%,95%CI:2~21)发生并发症。新辅助治疗期间,联合组49例患者中有45例(92%)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49例患者中有44例(90%)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两组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血小板减少[联合组18例(37%) vs.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26例(53%)]、白细胞减少[联合组19例(39%) vs.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26例(53%)]、贫血[联合组27例(55%) vs.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33例(67%)]和恶心或呕吐[联合组25例(51%)vs.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27例(55%)]。联合组16例(33%)患者和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17例(35%)患者出现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为血小板减少,联合组6例(12%)患者和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11例(22%)患者报告该事件。严重不良事件方面,联合组49例患者中有15例(31%)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49例患者中有9例(18%)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两组最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均为血小板减少。单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组1例(2%)患者因急性肠梗阻导致感染性休克死亡,联合组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解释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中,短程放疗后序贯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联合信迪利单抗作为全程新辅助治疗,显著提高了病理完全缓解率,同时保持了可控的安全性。这些发现表明,该方案可能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一种有前景的新辅助治疗选择。

    2025年05期 v.31 45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病例报告

  • 1例肛周化脓性汗腺炎合并复杂性肛瘘的病例报告

    袁熊松;刘德武;唐型周;曹波;彭景;吴珊;

    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发生在肛门周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肛周疼痛性结节、脓肿、窦道、瘢痕及色素沉着。由于病变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局部潮湿且易继发感染,肛周化脓性汗腺炎常导致深部窦道形成,甚至与肛腺导管相通,最终合并发展为复杂性肛瘘。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两者同时存在的病例较为罕见,此类疾病的规范诊疗对于临床医师来说颇具挑战。本文报告1例肛周化脓性汗腺炎合并复杂性肛瘘的诊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同道们交流学习。

    2025年05期 v.31 458-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肛管腺癌合并继发性肛周佩吉特病误诊为混合痔1例并原因分析

    吴胜伟;陈瀚宁;王志伟;陈贵进;曹栩崧;谢正勇;吴晓翔;

    肛周佩吉特病是一种罕见的上皮来源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后者多继发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为肛门湿疹或痔等良性病变。本文报道1例肛管腺癌合并继发性肛周佩吉特病病例,患者误诊为混合痔长达2年,多次无效治疗,最终确诊后行3D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肛周皮肤扩大切除术,随访1年未见复发及转移。通过本病例分析其误诊误治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识别与重视,规范诊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2025年05期 v.31 463-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护理园地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临床管理的优化:基于患者旅程地图的初步研究

    张楠;兰文霞;张媛媛;胡震;王世芳;白伟利;李欣瑶;宋欢欢;霍美霞;

    目的 基于患者旅程地图初步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临床管理的优化方案,以期为提升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为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纳入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且符合研究条件的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作为受访者,访谈形式为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传统内容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并且完成患者旅程地图的绘制。结果 纳入15例患者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时间顺序(新辅助放化疗之前—新辅助放化疗实施—新辅助放化疗之后),从任务、情绪和痛点这3个维度归纳出28个主题(涉及治疗准备、内心感受、经济压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绘制关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临床管理的患者旅程地图。结论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的临床管理需求存在多样化及动态变化的表现。加强新辅助放化疗之前的健康教育和实现良好的医患沟通,制定新辅助放化疗不良反应防治策略和建立院内—院外延续性支持平台,重视新辅助放化疗之后的心理支持和术前指导等举措应有助于优化患者的临床管理。

    2025年05期 v.31 468-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肛管直肠测压在结直肠肛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现状

    田彧澄;樊昊;周乐其;于冠宇;张卫;

    肛管直肠测压是结直肠肛门外科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之一,该检查可以为多种结直肠肛门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临床应用场景多样化,但是临床医师需要综合分析和合理使用相关数据。肛管直肠测压检测设备的革新有助于提升该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优化患者的临床管理,但是与该检查相关的并发症仍然需要引起临床重视。本文围绕肛管直肠测压在结直肠肛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并且就临床应用肛管直肠测压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2025年05期 v.31 476-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胆碱能抗炎通路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高江波;李文萱;倪敏;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免疫失衡、遗传易感与肠道菌群紊乱等多重因素,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发现为炎症性肠病治疗提供了新方向,该通路通过迷走神经调节免疫反应,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肠道炎症。本文系统回顾了胆碱能抗炎通路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对靶向该通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与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31 481-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柏鑫鑫;关静;王晓鹏;吴本升;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是一种以肛门直肠区域慢性或反复疼痛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诊断依赖病史、体格检查、肛管测压及影像学等多模态评估,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并识别功能异常。治疗方面,在传统药物干预(如肌肉松弛剂、抗抑郁药)的基础上,生物反馈、骶神经调控及针灸等疗法在难治性功能性肛门痛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展现出广阔前景。本文系统性回顾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病因机制、诊断策略及治疗进展,旨在为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标准化管理与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025年05期 v.31 485-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简介

    <正>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34年,是广西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广西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疗保健的中心,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人文爱心医院、全国爱婴医院,是中国—东盟医院合作联盟主席单位。

    2025年05期 v.31 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